备考造价师,难的不是知识点本身,而是“如何在有限时间里把考点啃透、练熟”。尤其对在职考生来说,每天3小时够不够用?零基础该从哪本书入手?真题要刷几遍才算到位?南昌学天教育结合5年陪考经验,拆解“基础-强化-冲刺”三阶段备考全流程,附每日时间分配模板、避坑指南和不同考生适配方案,帮你避开“学了就忘”“刷题无效”的坑,用科学规划把80%的努力转化为分数。
南昌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为什么90%的人备考败在“没规划”?
上周和一个考了两年的朋友聊天,她吐槽:“头等年跟风买了一堆网课,每天下班看2小时,看到较后连《计价》的头等章都没捋顺;第二年想着‘真题为王’,刷了10年真题,结果案例题还是写不完。”
其实这不是个例。造价师考试4科(管理、计价、技术与计量、案例分析),知识点又多又杂——管理里的资金时间价值、计价里的清单规范、计量里的施工工艺、案例里的算量套价,随便拎一个都能让人头大。如果没有清晰的规划,要么像“无头苍蝇”乱学一通,要么“前松后紧”较后突击熬夜,结果往往是“学了个寂寞”。
我见过较可惜的考生,基础阶段把教材翻了3遍,却没做过一道章节题,到强化阶段才发现“看懂了”和“会做题”完全是两码事;也见过在职考生每天熬夜学到凌晨2点,白天上班没精神,结果进度没追上,身体先垮了。
备考的本质,是用“规划”把“时间”和“效率”拧成一股绳——知道每个阶段该抓什么重点,每天该花多少时间在哪个科目,哪些题必须动手练,哪些知识点只需眼熟。这篇文章就带你一步步把“规划”落地。
3阶段备考黄金时间表(附每日学习模板)
不管你是现在开始准备,还是已经学了一半,都可以按“基础-强化-冲刺”三阶段推进。每个阶段目标不同,方法也不一样,千万别混为一谈。
头等阶段:基础攻坚(建议3-4个月)——“把书读薄,搭框架”
核心目标:搞懂80%的基础知识点,知道“考什么”“怎么考”,别死抠难题。
很多人一开始就抱着教材啃,从头等页逐字读到较后一页,结果合上书啥也记不住。基础阶段的关键是“搭框架”,就像盖房子先立承重墙,再填砖。
具体怎么做?
1. 科目顺序:先易后难,避免劝退
建议按“管理计价技术与计量案例分析”的顺序学。管理和计价偏理论,理解起来相对容易,先学这两科能建立信心;技术与计量(土建/安装)需要记的细节多,放中间;案例分析是前3科的综合应用,较后学效率较高。
2. 每日时间分配(以在职考生为例)
早上6:30-7:30(1小时):记考点。比如管理里的“造价工程师的权利义务”“合同条款”,计价里的“预备费计算”“招标控制价编制”,这些偏记忆的内容适合早上脑子清醒时背。
午休12:30-13:10(40分钟):看网课片段。找20分钟左右的网课(比如某一节的知识点精讲),倍速看完后,花20分钟在教材上划重点,别贪多,每天吃透1-2个小知识点就行。
晚上19:30-22:00(2.5小时):精读教材+做章节题。
先花1小时看教材(比如今天学“管理第三章 工程项目投融资”),边看边画思维导图(不用太复杂,写清楚“知识点公式例题”就行);
再花1.5小时做对应章节的练习题(推荐官方教材配套的《应试指南》,题量不多但贴合考点),做错的题立刻翻书找原因,在教材上标出来“这里容易错”。
PS:周末可以多花2-3小时,把本周学的内容串一遍,用“闭目回忆法”:合上书,在脑子里想“这周学了管理的哪几章?每章有几个重要公式?计价里‘工程量清单计价’的步骤是什么?”想不起来的立刻翻书补漏。
3. 工具推荐
教材:官方教材(每年5月左右出新教材,没出新教材时用去年的也行,大框架不变);
网课:选“干货型”老师,别选“段子手”(比如管理听赵知启,计价听柯洪,讲得细但不拖沓);
笔记:用活页本,按“科目章节知识点”分类,方便后期补充。
第二阶段:强化突破(建议2个月)——“真题为王,抓错题”
核心目标:经过真题找到“高频考点”和“自己的薄弱点”,把会的题练到“稳拿分”,不会的题争取“懂套路”。
我见过有人基础阶段学得很扎实,一到强化阶段就慌了:“真题怎么这么难?好多知识点教材上没见过啊!”其实真题难的不是知识点,而是“综合应用”——比如案例分析头等题,会把计价的“清单计价”和计量的“算量规则”揉在一起考,单学某一科时觉得简单,合在一起就懵了。
具体怎么做?
1. 真题刷几遍?怎么刷?
至少刷3遍:
头等遍(按科目刷):比如先刷管理近5年真题,每天1套,掐时间做(管理考试2.5小时,平时练习控制在2小时内),做完后逐题分析——这道题考的是哪个知识点?我为什么错?是知识点没记牢,还是审题不清?把错题标在真题册上,旁边写“错误原因”(比如“公式记错:总投资=建设投资+建设期利息+流动资金”)。
第二遍(按考点刷):把头等遍的错题分类,比如管理里的“工程经济”错得多,就把近5年真题里所有“工程经济”的题挑出来集中做,总结“高频考点”(比如“财务净现值计算”“盈亏平衡分析”几乎每年都考)。
第三遍(按套卷刷):考前1个月用近3年真题模拟考试,严格按考试时间(比如案例分析3小时),用答题卡写答案(案例题要练书写速度,不然考试时写不完)。
2. 案例分析是重点,必须“动手写”
案例分析占4科总分的30%(120分),也是较容易挂科的一科。很多人觉得“看懂答案就行”,但真正考试时,要么公式列不对,要么步骤写不全,分数拿不到。
正确做法:每道案例题至少写2遍——头等遍按答案仿写,第二遍自己独立写,写完对照答案看“步骤是否完整”(比如算工程量时,单位有没有写?计算过程有没有列?)。尤其注意“清单计价”“索赔计算”“方案比选”这3类高频题型,每种至少练10道题。
3. 每日时间分配(以在职考生为例)
晚上19:30-22:30(3小时):
1.5小时刷真题(比如今晚刷计价2022年真题);
1小时分析错题,把高频考点记在“错题本”上(比如“计日工费用=计日工数量×综合单价”,旁边画个小提醒“注意计日工包含管理费和利润”);
0.5小时背案例分析的“答题模板”(比如索赔题:“事件1:索赔成立/不成立,理由:……;索赔费用:……元;索赔工期:……天”)。
第三阶段:冲刺提分(建议1个月)——“抓大放小,练套卷”
核心目标:回归教材和高频考点,模拟考试状态,调整心态,别纠结偏题难题。
到了冲刺阶段,很多人会陷入“焦虑循环”:“这个知识点还没记牢”“那道真题还没搞懂”,结果到处找押题卷、模拟卷,反而把基础丢了。其实造价师考试70%的分数来自基础题和中档题,把这些题的分拿到,就能过线(合格线是总分的60%)。
具体怎么做?
1. 回归教材和高频考点
把基础阶段的思维导图和强化阶段的错题本拿出来,每天花1小时过一遍“高频考点”(比如管理里的“合同类型选择”“网络图计算”,计价里的“工程量偏差调整”“竣工结算”),教材上用荧光笔标过的“易错点”再看一遍,别再翻新知识点了。
2. 每周2套完整模拟
用近3年真题或官方模拟卷(注意:别买不知名机构的押题卷,很多题不正规),严格按考试时间模拟:
上午9:00-11:30(管理/计价),下午14:00-16:30(技术与计量),第二天上午9:00-12:00(案例分析)。
模拟时注意:答题卡怎么填?案例题怎么排版?遇到不会的题要不要跳过?这些细节都可能影响考试发挥。
3. 调整作息,别熬夜
冲刺阶段拼的不是“时长”,是“状态”。每天保证7小时睡眠,早上按考试时间起床(比如案例分析是9点开考,就每天9点开始模拟,让大脑在这个时段保持兴奋)。考前3天别再做新题,把错题本和高频考点过一遍,心态稳住比什么都重要。
不同考生的“定制化”调整方案
上面的时间表是通用版,如果你是零基础、全职备考,或者在职时间特别紧张,需要稍微调整:
零基础考生:多花1个月补“前置知识”
零基础较大的问题是“看不懂教材”——比如技术与计量里的“混凝土强度等级”“施工工艺”,计价里的“清单规范术语”,这些对有工作经验的人来说可能眼熟,对零基础考生就是天书。
建议在基础阶段前,花1个月补“工程基础知识”:
看《建筑工程识图入门》(B站有免费教程,学怎么看平面图、剖面图);
了解“工程造价基本流程”(从估算、概算到预算、结算,每个阶段做什么);
背“常用公式”(比如“建筑面积计算规则”“工程量清单项目特征描述”)。
全职备考考生:避免“假努力”,每天留1小时“放空时间”
全职备考看似时间多,但容易陷入“学10小时=努力”的误区,其实效率可能不如在职考生的3小时。
建议每天按“4小时高效学习+2小时放松”安排:
上午9:00-11:00(学技术与计量,需要记的内容多,上午效率高);
下午14:00-16:00(学案例分析,动手做题);
晚上19:00-20:00(复盘当天错题,整理笔记);
剩下时间散步、看剧,别总想着“别人都在学,我得赶进度”,大脑需要休息才能记住东西。
在职时间紧张(每天<2小时):抓“核心科目”,保三争四
如果每天只能挤出1-2小时,别想着4科全过,先保“管理+计价+案例”3科(案例是重点,必须学),技术与计量可以第二年再考。
时间分配:
工作日:每天1小时学案例分析(只练高频题型:清单计价、索赔、方案比选);
周末:每天4小时,上午学管理,下午学计价,各做1套真题。
备考中较容易踩的5个坑(附避坑指南)
1. “资料越多越好”——其实官方教材+近5年真题就够了
我见过有人买了10本辅导书、5个机构的网课,结果哪本都没看完。造价师考试以教材为纲,真题里的考点重复率很高(比如案例分析的“招投标程序”几乎每年都考),把这两样吃透,比啥都强。
2. “只看网课不做题”——听懂≠会做,动手是关键
网课老师讲“财务内部收益率计算”时,你觉得“好简单”,但自己做题时,不是忘了“现金流入流出”,就是算错折现系数。记住:造价师是“算”出来的,不是“听”出来的,尤其是案例题,必须动手写步骤。
3. “忽视教材细节”——计价里的“一句话”可能就是考点
比如计价教材里“暂列金额由招标人根据工程特点估算,一般按分部分项工程费的10%-15%计取”,这句话在真题里考过“暂列金额的计算基数”,很多人因为没细看教材而丢分。
4. “熬夜刷题伤效率”——黄金学习时段比时长更重要
如果你早上脑子清醒,就别熬夜到1点;如果晚上效率高,就把难的科目(比如案例)放在晚上。我当年备考时,试过凌晨2点刷题,结果第二天一整天昏昏沉沉,进度反而慢了。
5. “案例题只看不动笔”——考试时写不完等于白学
案例分析3小时要做6道大题,平均每道题30分钟,很多人平时只看答案,不练书写速度,考试时要么步骤写不全,要么时间不够。建议从强化阶段开始,用答题卡写案例题,练“又快又准”。
较后想说:备考就像盖房子,规划是地基
造价师备考确实难,尤其对在职考生来说,要平衡工作、家庭和学习,每天挤时间的过程就像“从海绵里挤水”。但我见过太多普通人——零基础宝妈、每天加班的工程师、35岁转行的新人——按规划一步步学,较后顺利拿证。
记住:别纠结“我现在开始晚不晚”,也别焦虑“别人进度比我快”,按自己的节奏,把每个阶段的目标落地。基础阶段搭好框架,强化阶段吃透真题,冲刺阶段稳住心态,你会发现,那些曾经觉得“难到不行”的知识点,慢慢就变成了“送分题”。
考试时间、教材变动等信息请以官方较终公布为准。
- 详情请进入南昌学天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ncxuetian.5zix.com/news/140423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南昌学天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造价工程师备考安排的全部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