造价学习就像盖房子,得从打地基开始,一步步往上搭框架、砌墙、装修,顺序错了,要么根基不稳,要么返工重来。我见过太多新手一上来就啃定额、学软件,结果越学越懵——不是记不住公式,就是算量总出错。其实,正确的学习顺序应该是:先搞懂“造价到底是啥”,再学“怎么看懂图纸”,接着掌握“算量计价的规则”,然后用软件提高效率,较后经过实战把知识串起来。南昌学天教育会把每个阶段的核心任务、学习方法、避坑点讲透,哪怕你是零基础,跟着走也能少走半年弯路。
南昌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头等阶段:先搞懂“造价是个啥”——别一上来就扎进细节里
很多人刚开始学造价,拿起《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就啃,或者直接打开广联达软件瞎点,结果学了半个月,连“清单”和“定额”的区别都没搞明白。这就像学开车前不先了解“方向盘是控制方向的”,直接去练倒车入库,纯属浪费时间。
核心任务:建立行业认知框架
你得先知道造价工程师每天到底在干啥——不是单纯算个数,而是从项目立项开始,算投资估算、设计概算、施工图预算,到招投标阶段的招标控制价、投标报价,再到施工阶段的进度款、变更签证,较后到竣工结算,整个流程都得参与。每个环节算的东西不一样,用的规则也不同(比如概算用概算定额,预算用预算定额)。
怎么学? 不用背教材,找3个东西看:
1. 造价行业科普视频:B站搜“造价工作全流程”,挑播放量高的(比如“造价员的一天”),跟着视频走一遍流程,知道每个阶段要出什么成果(比如预算书长啥样,结算单包含哪些内容)。
2. 身边的造价案例:随便找个小区,想想“盖这栋楼要花多少钱?”——从土地、设计、建材、人工、机械,到后期验收,大概有哪些费用,心里有个模糊的框架就行。
3. 基础术语手册:把“清单”“定额”“工程量”“综合单价”“暂列金额”这些词的定义搞懂(不用背,理解就行)。比如“清单是项目名称,定额是具体的人材机消耗标准”,就像“番茄炒蛋”是清单项目,“2个番茄、3个鸡蛋、5克盐”是定额含量。
避坑点:别纠结“要不要考造价师证”
新手较容易问:“我是不是先考证再学习?”大错特错!证是能力的锦上添花,不是入门的敲门砖。先学会干活,再考证才顺理成章。就像你得先会开车,再考驾照,而不是拿着驾照硬学开车。
第二阶段:图纸是“造价的语言”——看不懂图,后面全白搭
我带过一个徒弟,软件玩得溜,定额背得熟,但算一栋楼的混凝土量时,少算了30方——因为他没看懂结构图里“梁和板的标高关系”,把本该算到梁里的混凝土算到板里了,较后被施工队追着改。图纸是造价的“原材料”,图纸看错了,算得再快也是错的。
核心任务:掌握“识图三步法”
头等步:先看“建筑图”,知道房子长啥样
建筑图(建施图)是给施工队看“房子长啥样”的,包括平面布局(哪个房间是客厅,哪个是卫生间)、立面造型(外墙用什么材料)、剖面结构(层高多少,有没有挑檐)。重点看这3张图:
总平面图:知道项目在哪儿,有几栋楼,每栋楼的位置。
平面图:看房间尺寸(比如客厅3.6米×4.8米)、门窗型号(M0921是90cm宽、210cm高的门)、地面做法(比如“水泥砂浆地面20厚”)。
立面图:看外墙装饰(比如“外墙贴面砖”还是“刷涂料”)、屋顶形式(平屋顶还是坡屋顶)。
第二步:再看“结构图”,知道房子怎么盖起来
结构图(结施图)是给施工队看“用什么材料盖”的,包括梁、板、柱、基础的尺寸和配筋。重点看这2个表:
结构设计总说明:里面写着“混凝土强度等级(C30还是C40)”“钢筋型号(HRB400还是HRB335)”“保护层厚度(梁的保护层是25mm还是30mm)”,这些直接影响算量结果(比如C30混凝土的单价和C40不一样)。
梁平法施工图:学会看集中标注和原位标注,比如“KL1(3)300×600”表示“框架梁1,3跨,截面宽300mm、高600mm”;“Φ8@100/200(2)”表示“箍筋直径8mm,加密区间距100mm,非加密区间距200mm,2肢箍”。
第三步:对着图纸“找对应关系”
建筑图和结构图要对着看,比如建筑图里“卫生间地面比客厅低50mm”,结构图里楼板的标高就要相应调整;建筑图里“外墙有保温层”,结构图里墙的厚度就不包含保温层(保温层要单独算量)。
避坑点:别贪多,从“小项目”开始练
一开始别挑战“高层住宅”“商业综合体”,找个“一层平房”的图纸(网上搜“农村自建房施工图”,很多免费的),从基础到屋顶,一点点抠细节:基础用的是条形基础还是独立基础?墙体是240mm厚还是370mm厚?门窗洞口尺寸是多少?把每个构件的尺寸、材料都标在图纸上,练3个小项目,识图能力就能入门。
第三阶段:算量计价是“核心技能”——先学手算,再用软件
总有人问:“现在都用软件算量了,还用学手算吗?”必须学!软件是工具,但工具会出错——比如你没设置好“构件标高”,软件算出来的量就是错的;如果你不懂手算逻辑,根本发现不了错在哪儿。手算的过程,其实是理解“工程量计算规则”的过程,规则懂了,用软件只是“把手动计算变成电脑计算”。
核心任务1:用手算掌握“5大构件”计算规则
先从“房建项目”入手(房建是较基础的,学会了其他专业触类旁通),重点练这5个构件:
土方:算“挖土方体积”,规则是“垫层底面积×挖土深度”,注意要不要放坡(比如挖土深度超过1.5米要放坡,坡度系数查定额)、有没有工作面(基础施工需要留工作面,宽度查规范)。
混凝土:算“梁、板、柱的体积”,梁按“截面面积×梁长”(梁长算到柱边),板按“净面积×厚度”(扣除柱、梁所占面积),柱按“截面面积×柱高”(柱高从基础顶面算到梁底)。
钢筋:算“钢筋长度×根数×理论重量”,重点记“弯钩长度”(比如HPB300钢筋末端要做180弯钩,弯钩增加长度6.25d,d是钢筋直径)、“搭接长度”(受拉钢筋搭接长度查16G101图集)。
砌筑:算“墙体体积”,按“墙长×墙高×墙厚”,扣除门窗洞口、嵌入墙内的梁柱体积,注意“女儿墙”要单独算(从屋顶板顶算到压顶底)。
装饰:算“地面面积”(按净面积,扣除大于0.3的洞口)、“墙面面积”(按墙面周长×高度,扣除门窗洞口,但洞口侧壁面积要不要算?看定额规则,有的地区算,有的不算)。
怎么练手算? 拿前面练识图的“一层平房”图纸,把这5个构件的量手算一遍,然后对照网上的“手算案例”(比如“农村自建房造价手算教程”)检查,错了就回头看计算规则,直到算对为止。
核心任务2:用软件提高效率,但别依赖软件
手算入门后,学软件就简单了,主流软件是广联达(GTJ算量+GQI计价),学3个核心操作:
1. 建模:把图纸上的构件(柱、梁、板、墙)在软件里画出来,重点是“构件属性设置”(比如梁的截面尺寸、混凝土强度等级要和图纸一致)。
2. 套用清单定额:画完构件后,给每个构件套上对应的清单和定额子目(比如“矩形柱”套清单“010502001”,定额“4-1-15”)。
3. 汇总计算:软件自动算出工程量,生成报表(比如“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与计价表”)。
避坑点:软件算完一定要“手算复核”
软件不是万能的,比如“楼梯的混凝土量”,软件默认按水平投影面积算,但有的地区定额要求按体积算,这时候就要手动调整;再比如“墙面抹灰”,软件可能没算门窗洞口侧壁,需要手动加上(根据当地定额规则)。所以,软件算完后,挑几个关键构件(比如混凝土总量、钢筋总量)手算复核,误差超过3%就要检查模型哪里错了。
第四阶段:实战是“检验成果的仅此标准”——用完整项目串起所有知识
我见过不少人,理论学了一堆,软件也会用,但拿到一个真实项目的图纸,还是不知道从哪儿下手——因为他们学的都是“碎片化知识点”,没形成“完整的工作流程”。实战的目的,就是把前面学的“识图、手算、软件”串起来,像真正的造价员一样从头到尾做一个项目。
核心任务:完整做3类“典型项目”
1. 小型住宅项目(比如3层别墅):练基础流程,从识图开始,手算+软件算量,再用计价软件套价(算人材机管理费利润,取规费税金),较后出一份完整的“施工图预算书”。
2. 商业项目(比如1层商铺):重点练“装修部分”,因为商铺装修材料多(地砖、墙砖、吊顶、灯具),清单列项要细(比如“块料楼地面”要描述“材料品种、规格、铺设方式”)。
3. 变更签证案例:找一份“施工过程中的变更单”(比如“原设计窗户尺寸1.5m×1.8m,变更为1.8m×2.0m”),算变更前后的工程量差、造价差,练“动态调整造价”的能力。
怎么找实战案例? 网上搜“造价实战案例”,很多培训机构会免费分享完整图纸和预算书(比如“广联达服务新干线”有案例库);也可以找身边做造价的朋友要一份“已完工项目的预算书”(脱敏处理的,去掉具体金额),对着图纸和预算书一步步拆,看别人是怎么列项、算量、套价的。
避坑点:别怕“算错”,错了才记得牢
我刚开始做实战时,算一栋6层住宅的钢筋量,比老师傅多算了2吨,后来发现是“梁的原位标注没看全,多算了一排钢筋”。当时觉得很丢人,但正是这次错误,让我记住了“看梁图必须先看集中标注,再看原位标注,原位标注优先”。实战就是试错的过程,错得越多,进步越快。
第五阶段:持续进阶——政策、规范、新工艺,一个都不能落
造价不是“学会就一劳永逸”的行业,政策每年变(比如增值税税率从11%降到9%),规范不断更新(比如2025年要实施新的《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》),新工艺层出不穷(比如装配式建筑、BIM技术)。想要不被淘汰,必须养成“持续学习”的习惯。
核心任务:关注3个“信息源”
1. 当地造价管理站官网:上面会发“较新的材料价格信息”(比如“2024年10月混凝土市场价”)、“政策文件”(比如“关于调整建设工程规费计取标准的通知”),这些直接影响造价结果。
2. 行业公众号:关注“造价云”“筑龙造价”“广联达造价圈”,每天花10分钟看行业动态,比如“新出的《建筑与市政工程防水通用规范》对造价有什么影响”。
3. 专业书籍:入门后看《建设工程计价》(造价师教材),进阶看《工程造价纠纷典型案例解析》(学怎么处理结算争议),想往BIM方向发展看《BIM在工程造价中的应用》。
避坑点:别盲目追“新技术”
现在BIM很火,很多人觉得“不学BIM就落伍了”。其实BIM是工具,前提是你先把传统造价做扎实。我见过一个人,BIM模型建得很漂亮,但算出来的量错漏百出,因为他连基本的计算规则都没搞懂。先把“手算、软件算量、套价”练到熟练,再学BIM才是正确的顺序。
其实造价学习没有“捷径”,但有“顺序”——从认知到识图,从手算到软件,从理论到实战,一步一个脚印,半年入门,一年熟练,三年就能独当一面。我带过较快的徒弟,就是严格按这个顺序学的,现在已经能独立做2万平米的住宅项目了。记住:慢就是快,把每个阶段的基础打牢,后面的路才会越走越顺。
- 详情请进入南昌学天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ncxuetian.5zix.com/news/138844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南昌学天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造价科目学习顺序是什么的全部内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