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在建筑行业摸爬滚打多年的造价人,或许都曾经历过这样的场景:抱着厚厚的图纸熬夜算量,因为一个小数点的错误导致整个项目造价偏差,或是在施工阶段因为设计变更而手忙脚乱地调整预算。而BIM(建筑信息模型)的出现,就像一场及时雨,不仅改变了传统造价工作的模式,更从根本上解决了许多长期困扰造价人员的痛点。简单来说,BIM让造价工作从“粗放式估算”走向“精细化管理”,从“事后核算”转向“全过程控制”,甚至重新定义了造价工程师的核心竞争力。
南昌学天教育为大家详述,一、算量效率提升:从“人工扒图”到“一键出量”,告别996式加班
传统造价工作中,算量是较耗时耗力的环节。造价人员需要对着二维图纸,手动识别构件、计算尺寸、套用公式,稍有疏忽就可能出现漏算、错算。以一个2万平米的住宅楼项目为例,传统手工算量至少需要3-5天,遇到复杂的异形结构,时间更是翻倍。而BIM技术的三维建模功能,让这一切变得简单。
BIM模型就像一个“数字孪生体”,所有构件的尺寸、材质、数量等信息都被内置其中。造价人员只需在模型中设置好计算规则,软件就能自动提取工程量,准确率可达99%以上。某央企造价负责人曾分享:“以前我们团队5个人算一个商业综合体的量要两周,现在用BIM模型,1个人2天就能搞定,剩下的时间可以用来做更深入的成本分析。”这种效率的提升,直接让造价人员告别了“为算量而加班”的日子,有更多精力投入到成本控制的核心工作中。
不过需要注意的是,BIM算量并非“一劳永逸”。模型的准确性取决于建模人员对设计图纸的理解和构件属性的设置,偶尔也会出现因模型细节缺失导致的算量偏差。这就要求造价人员既要懂软件操作,也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,才能在模型审核时及时发现问题。
二、成本控制前移:从“事后算账”到“事前预判”,避免“花冤枉钱”
传统造价管理往往停留在“施工阶段算量计价”,但此时设计方案已经固化,一旦发现成本超标,调整空间极小,只能“花冤枉钱”。而BIM技术的可视化和协同性,让成本控制得以向设计阶段延伸。
在设计阶段,造价人员可以将工程量清单与BIM模型关联,实时计算不同设计方案的造价。比如某项目原设计采用全玻璃幕墙,经过BIM模型测算发现造价过高,团队随即与设计师沟通,将部分区域改为铝板幕墙,较终在不影响美观的前提下节省成本15%。这种“边设计边算钱”的模式,让成本问题在源头就能被发现和解决。
此外,BIM的“碰撞检查”功能也能减少施工阶段的返工成本。传统二维图纸中,各专业设计图纸可能存在冲突(如管线与结构梁碰撞),这些问题往往在施工时才暴露,导致返工、停工。而BIM模型可以整合建筑、结构、机电等所有专业,提前发现碰撞点并优化设计。据统计,应用BIM后,项目返工率平均降低60%以上,间接减少了大量隐性成本。
三、数据协同共享:打破“信息孤岛”,让造价成为项目管理的“中枢神经”
建筑项目涉及建设单位、设计单位、施工单位、造价咨询等多方主体,传统模式下,各方信息传递依赖纸质文件或Excel表格,容易出现“信息滞后”“数据不一致”等问题。比如施工单位上报的签证变更,造价咨询需要手动核对图纸和合同,过程繁琐且易出错。
BIM技术搭建了一个“数据共享平台”,所有参与方都能基于同一个模型开展工作。设计变更会实时同步到模型中,造价人员可以立即更新工程量和造价;施工单位的进度数据录入模型后,能自动生成“进度款支付计划”;建设单位则可以经过模型随时查看项目成本动态。这种协同模式,让造价数据从“孤岛”变成“活水”,成为连接项目各环节的核心纽带。
某EPC项目的造价经理曾说:“以前开协调会,各方拿着不同版本的图纸争论半天,现在打开BIM模型,哪里有问题、成本多少,一目了然,会议效率至少提升50%。”
四、造价人员转型:从“算量工具人”到“成本管理者”,核心竞争力重构
BIM的普及,让许多人担心“造价人员会失业”,但事实上,它淘汰的是“只会算量的工具人”,而催生了“懂技术、会管理的复合型人才”。传统造价工作中,80%的时间用于算量计价,20%用于成本分析;而BIM时代,这个比例完全颠倒——算量交给软件,造价人员的核心工作转向成本策划、风险管控、价值工程分析等更高层次的任务。
比如,在项目前期,造价人员可以利用BIM模型进行“成本敏感性分析”,找出对总造价影响较大的因素(如材料价格、施工工艺),提前制定控制措施;在施工阶段,经过BIM+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材料消耗,避免浪费;在运维阶段,基于模型数据为业主提供资产折旧、维修成本等决策支持。这些能力的提升,让造价人员从“幕后算账”走向“台前管理”,成为项目全生命周期的“价值守护者”。
五、行业挑战与应对:BIM不是“银弹”,落地仍需迈过三道坎
尽管BIM对造价工作的价值显而易见,但在实际应用中,仍有不少企业面临落地难题:
一是模型标准不统一。不同软件搭建的模型兼容性差,数据无法顺畅流转,导致“信息断层”。
二是人才缺口大。既懂造价又精通BIM的复合型人才稀缺,很多企业虽采购了软件,却因人员能力不足而难以发挥价值。
三是前期投入高。BIM软件采购、人员培训、模型维护都需要成本,部分中小企业可能望而却步。
对此,行业正在逐步探索解决方案:政府层面出台BIM应用标准,推动数据互通;企业经过“老带新”“校企合作”等方式培养人才;软件厂商则推出更轻量化、低成本的BIM工具,降低中小企业的使用门槛。随着技术的成熟和生态的完善,这些问题将逐步得到解决。
BIM对造价行业的影响,早已超越了“工具升级”的范畴,它是一场从“经验驱动”到“数据驱动”的变革。对于造价人员来说,与其恐惧技术带来的冲击,不如主动拥抱变化——学习BIM技术、深化专业知识、培养管理思维,才能在行业转型中站稳脚跟。未来,造价工作不再是简单的“算准钱”,而是“管好钱、创造价值”,而BIM,正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核心工具。
- 详情请进入南昌学天教育
- 咨询电话:18697915607
- QQ咨询:2056625662 微信同号
尊重原创文章,转载请注明出处与链接:http://ncxuetian.5zix.com/news/138843/ 违者必究! 以上就是南昌学天教育 小编为您整理BIM出现对造价有影响吗的全部内容。